瑞安“变轻”,能成为下一个宝龙商业么?( 二 )


回顾过往,瑞安变轻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早在2012年,拆分新天地的建议已经出台,但在次年的业绩会上,主席罗康瑞宣布该计划终止,2015年初好不容易再次定下拆分上市计划,但在2016年的业绩会上,又双叒叕暂停了计划 。
瑞安之所以左右摇摆的原因,还是因为拆分以后的市场价格与理想存在差距 。
瑞安房地产高层曾对外表示,2016年暂停新天地的上市计划,是当时估值太低,主席罗康瑞也称,“以当时的市场条件,不但可能拿不到市场价格,还要给一个比较大的资产折让 。”
近年来,瑞安不是没有想过自救,做了一些动作——一方面是推进商业资产项目在当地市场的发展,二是加速轻资产模式,以发挥其商业价值 。
提到轻资产模式,万达算是较早运用这一模式的代表,其旗下的万达广场,至少70%以上都是轻资产,减少在开发资金的投入,避免陷入资金周转率问题 。这种开发模式,各大房企近年来都在逐步尝试,并延伸出更多的玩法 。
发展轻资产方面,瑞安也在不断开疆扩土,与上海市黄浦区国资合作,各自出资50%开发太平桥项目、以及提供地区商业规划整合方案服务,负责都是瑞安“去重”的 。
与此同时,瑞安房地产还在不断”瘦身”,近年来接连售卖资产以及退地,不过拉长时间看,具体的效果还并不明显,截止2021年6月30日,瑞安房地产的土储为840万平方米,而2018年的土储为850平方米,两年仅少了10万平方米 。
这也是面对时代趋势,瑞安房地产不得已的转型 。
随着商办行业进入管理红利期,资产管理和轻资产运营,将成为未来的两个主流发展模式 。
轻资产模式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受政策的影响也比住宅地产更小,对于房企来说,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
瑞安如今算是一步步在向这个方向发展靠拢,并试图发展出成熟的产品线,不过随着竞争对手的入局,蛋糕是越来越小还是逐渐做大?市场估值是否能支撑后续发展?一切还是未知数 。
这些年,已经有不少分拆商业板块上市的房企,比如上市成功的宝龙商业、中骏商管等,都在重点发力商业地产 。
2021年7月,花样年控股、彩生活宣布将物业管理业务、商业运营管理业务分拆,单独上市 。
商业板块拆分上市,瑞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瑞安之后,未来或将迎来商业运营管理业务分拆上市潮,商业地产界的竞争势态仍在继续 。
如何向市场讲出更多的新故事?把商业地产从一众板块中抽离,单独上市,能扛起资本市场的希望吗?这在过去一直是瑞安们避不开的问题 。
一方面,商业板块拆分之后,整体规模缩小,融资规模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实体商业地产也有躲不开的项目空置率、运营效率不强、存量市场竞争激烈等老问题 。
若上市成功后,如何向市场讲出更多的新故事?是实体商业地产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
在分拆上市这条路上,瑞安新天地不是没有胜算,以“前辈”宝龙商业为例来分析可以看到,一条路是横向,在资源整合、商业经营、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比如近年来,宝龙在“新商业”领域积极开拓 。2018年与腾讯合作启动了“纽扣计划”,开启智能化转型,发掘小而美的商业模式 。
另一条路,则是纵向的战略聚焦 。万变不离其宗,精细化运营永远是房企的核心和重点,只有提高商业运营管理水平和招租能力,才是向资本市场证明可持续商业价值的最佳方式 。
宝龙商业旗下项目这几年的整体出租率明显提升 。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商业地产复苏,截止2021年上半年,宝龙商业的整体出租率提升到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