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都衰落了,只有中国依然在?( 二 )


这首先与文明的类型有关 。
世界上各种文明由于地理、气候等宏观原因大体分成三大类型,即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 。
中国虽然也拥有不小的草原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是核心部位却是由黄河、长江所灌溉的农耕文明,而且是“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 。
草原,是农耕文明“篱笆外”的空间,秦始皇还用砖石加固了那道篱笆,那就是万里长城 。
而大海,由于缺少像地中海、波罗的海这样的“内海”,在古代航海技术的限制下,中国文化一直与之不亲 。
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天然的侵略性 。
它们的马蹄,常常忘了起点在何处,又不知终点在哪里 。
它们的风帆,也许记得解缆于此岸,却不知何方是彼岸 。
不管是终点还是彼岸,总在远方,总是未知,也总免不了剑戟血火、占领奴役 。
与它们相反,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 。
这种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素质 。
“厚土”,当然会为了水源、田亩或更大的土地支配权而常常发生战争 。
但是,也因为“厚土”,他们都不会长离故地,企图攫取远方异邦 。
中国航海家郑和,先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到达世界上那么多地方,却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占取当地土地的念头,这一例证最雄辩地证明,中国文化没有外侵和远征的基因 。
在古代世界,不外侵,不远征,也就避免了别人的毁灭性报复 。
纵观当时世界别处,多少辉煌的文明就在互相征战中逐一毁灭,而且各方都害怕对方死灰复燃,因此毁灭得非常残忍,不准留下任何文化记忆 。
反过来说,如果哪种文明在远征中战胜了,那也只是军事上的战胜,而军事战胜总是暂时的 。
在古代世界史上,很多军事战胜恰恰是文化自杀 。文化被绑上了战车,文化的传承者全都成了战士和将军,一批又一批地流血捐躯在异国他乡 。
因此,正是中国文化不外侵、不远征的基因,成了它不被毁灭的保证 。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内战,但那些内战打来打去都是为了争夺中国文化的主宰权,而不是为了毁灭中国文化 。
因此,不管在内战中谁败谁胜,对文化都不必过于担心 。

  • 以统为大
    一个庞大文化实体的陨落,不会刹那间灰飞烟灭,而总是呈现为逐渐分裂,直至土崩瓦解 。
    而且,恰恰是大体量,最容易分裂 。如果长期分裂,大体量所产生的大能量不仅无法构成合力,还会成为互相毁损的暴力 。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分裂时期,但总会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把江山拉回统一的版图 。中国文化的“长寿”,也与此有关 。
    照理,统一有统一的理由,分裂有分裂的理由,而且都十分雄辩,很难互相说服 。
    真正说服我的,是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 。
    他没有来过中国,却对中国有特别深入的研究 。
    他说,中国文化的生态基础是黄河和长江,但是,这两条大河都流经很多省份,任何一个省份如果要凭借着黄河、长江来坑害上游的省份或下游的省份,都轻而易举 。
    因此,仅仅为了治河、管河,所有的省份都必须统一在同一个政府的统治之下 。
    他不懂中文,但是来过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告诉他,在中文中,统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同一个字 。
    这样,他也就为政治生态学找到了地理生态学上的理由 。
    这样的文化阐释,论证了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农耕腹地,不应该长时间分裂和敌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