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冷知识:晚清科考9个切片,甚是有趣!( 二 )


可是后来 , 他又觉得这个字不吉利 , 因为“毅”字近“杀”(《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 , 致果为毅) , 又有残忍、残酷的意思 , 当同辈戏称他为“可杀”的时候 , 他就更加郁闷 , 颇有怀刑之惧 。
“庚子拳乱”时 , “刘可杀”果然死于乱军之中 。

试卷最忌不规整、凌乱、有错误 , 因为这样的卷子不能排在前列 , 进入皇帝法眼的几率将大大降低 。
但由于时间仓促、考生紧张等因素 , 出现这些情况在所难免 , 考生只好打补子予以弥补 。
他们用极薄的刀片 , 将错处轻轻刮去 , 再在本卷空白处刮取一块好纸 , 均匀地铺在错处 , 用水润湿 , 使之粘连 , 干得好的 , 能做到天衣无缝 。
精于此道者 , 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 那些手生的 , 下手稍微重一点 , 就会把纸穿个洞 , 谓之“开天窗” , 答得再好 , 也排不到前列 。
有经验的阅卷官 , 阅卷前都要先将卷子扯开 , 对着阳光平视 , 没有补疤才开始细读 。
原则上试卷落字无上选 , 但也不尽然 。
比如同治元年状元徐颂阁 , 原本在军机处“已有升腾之势” , 不再寄希望于馆选 , 答卷时落了两个字 , 懒得打补子 , 把落了的两字 , 随便附注于旁 , “决不作问鼎计” 。
没想到 , 殿试揭晓唱名那天 , 碰巧他值班 , 他也跟着其他人去吃瓜 , 忽然听到念到自己名字 , “仓皇中冠服不备” , 只好借了一套穿上 。

歌功颂德者得高分 , 历来是科举考试的潜规则 。
然而 , 甲午海战失败后 , 举国愤慨 , 群情激奋 , 光绪二十一年 , 四川考生骆成骧首用“主忧臣辱 , 主辱臣死”之语 , “扫除向来颂扬忌讳积习” 。
阅卷大臣传阅后 , 虽然一致称叹 , 而不敢把他的卷子排在前面 , 进呈皇帝时只排在第九 。
没想到 , 光绪看到后 , 不但不认为犯忌 , 反而“喜其忠愤抗直” , 特钦点第一 , 骆成骧也就成了那一届的状元 。

光绪二十年 , 因云南、贵州二省路远 , 特许其“最先点放” , 也就是说 , 本于光绪二十一年举行的乡试 , 云南、贵州两省比其他省份提前一年举行 。
那一年 , 云南的主考官为李哲明 , 副考官为刘彭年 , 贵州的主考官为张星吉 , 副考官为吴庆坻 , 四人的名字合起来为“明年吉庆” 。
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 而是因为来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 , 朝廷重臣借此机会弄巧献媚 。
利用选拔人才这么大的事拍那个老女人马屁 , 这些朝廷大员 , 不知脑袋进了多少水!

光绪末特设了一个经济特科 , 但戊戌变法失败后 , 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慈禧太后废除了 , 后来她又宣布恢复 。
经济特科考生不拘资格 , 由三品京堂(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 , 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以及各省督抚保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