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古代上班族的KPI噩梦( 二 )


合同
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就可以入职工作了,入职时正规公司都会和员工签署劳动合同,古代的合同一般叫做“契” 。我们似乎并没有听过皇帝这个老板会跟自己的员工签合同,因为他可以随时让你滚蛋,签不签合同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
不过在朝廷上班通常会有任命证书,唐代文官的任命证书叫“告身”,具体可细分为册文、诏授、制授等,这些官员的后代可以凭借告身求得萌荫 。
但在民间,合同却极其重要 。元朝《大元通制》中的《通制条格》里就对国家的雇佣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比如要求“务夺农时”、雇钱的支付不分户等,而是需根据市场价格“随即支付”、订立雇佣文书要“三面说合,明白写立文约”等 。
我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最开始农业的雇佣要比商业更加普遍 。早期的雇佣一般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如魏晋南北朝时的佃客 。发展到明清时,农业雇佣被进一步细分为了长工、短工、忙工等;而商业方面,也有雇工、雇脚夫等,这时候“合同”就十分必要了,需要规定各种条款,如工作时限、工作内容、薪资报酬等 。比如下面这条:
雇长工契
某里某境某人为无生活,情愿将身出雇典与,某里某境某人家,耕田一年 。凭中议定主资银若干 。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逃懒 。主家杂色动用器皿,不至损失 。其银约四季支取,不缺 。如有风水不虞,此系己命 。不于银主之事,今欲有凭,立契存照 。
述职
进入一家公司,一般会有不定期的述职,所谓述职,就是说说自己近期做了什么,有哪些提升,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等 。当然,大部分述职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比如转正述职,升职述职等 。
“述职”追溯起来,最早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 。周代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下的诸侯需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其中有一项就叫“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即诸侯定期向周天子汇报自己的政绩情况,而这种述职,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我国古代考核制度的雏形 。
KPI
述职可以算是一种考核制度,而真正的考核制度,也就是KPI的制定,到战国时期,发展为上计制 。上,向上汇报;计,计簿,就是平时的工作记载 。具体做法大致是根据官吏管辖区域的具体情况,年初时制定赋税收入,户口等事项,写在木券上,木券剖二,一份备案,一份自留,到了年终考核是否达标 。但此时的“上计”制度刚刚形成,只是一个1.0版本,存在许多BUG,比如具体标准、管理机构都没有确定 。
到了汉代,考核逐渐完善,被称为“考课”,不仅程序化了,还法律化了,制定了《上计律》、《考功课吏法》等,这可以算是个2.0版本,但还有优化的空间 。
隋唐时期,考课与官吏的进阶升级有直接关系,唐朝时规定考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者,守本禄;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
宋元时考课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把这种KPI发展到极致的,是明朝;明朝把这一制度彻底进行贯彻的,是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中的其中一条措施,是考成法,其实就是给各级官员制定KPI,公司的KPI制定是为了公司盈利,而考成法制定的最根本目的也一样,就是解决明朝的财政危机 。
考成法的具体内容可以从《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中窥得,张居正在奏章中提到,六部各衙门需要设置文簿,记载官员的待办事项,并根据优先级设置完成期限 。与上计制类似,张居正要求每个部院需要有两本专门供考成的簿册,“一本送科注销,一本送内阁查考 。该科照册内前件逐一附簿候查,下月陆续完销 。”并且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层层负责,系统分明,最终内阁根据政绩考核,给予各部奖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