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立夏时节的风俗和由来( 二 )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 。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 。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 。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
立夏习俗:“称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 。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是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 。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 。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札上红头绳的 。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
立夏习俗: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 。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 。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 。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
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
立夏习俗各地均有不同,但各有特色,都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 。
立夏习俗:煮鼎边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 。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 。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 。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 。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 。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 。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 。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 。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 。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 。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 。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 。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 。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 。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 。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