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正悄悄吞噬孩子身心健康( 二 )


影响思维模式 。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家艾布·拉姆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 。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
沉迷游戏,加深隔阂 。林丹华指出,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 。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 。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 。
容易受骗,盲目攀比 。手机行骗屡禁不止,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接触过多信息,容易给他们带来危险 。手机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则容易让孩子贪慕虚荣、盲目攀比 。
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保持联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别人孩子都有手机、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 。“现如今,不让孩子用手机不太现实 。”林丹华表示,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 。
由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手机短信,各国也想出很多办法,为孩子用手机“限量” 。在日本石川县2009年通过的《石川儿童综合条例》修正案中,就增加了“家长应尽量不让处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子女持有手机” 。石川县知事谷本正宪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一个劲央求也不给买(手机) 。
”在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们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 。而在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过多用手机下载游戏 。在以色列,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或和陌生人聊天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少用或不用手机 。林丹华说,给12岁以上孩子配备手机,家长要格外注意两点 。
第一,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 。手机功能太多,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沉湎于复杂的功能当中,过度玩游戏和听音乐等 。
第二,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限制 。
在孩子使用手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签订一份“协议” 。“协议”中规定,手机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多久;一个月发出短信的条数有所限制;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谁等 。此外,家长最好给孩子定个规矩,如果没接着父母的电话,应该在多久之内必须回电话 。在这些行动上,父母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孩子就不会总觉得爸爸妈妈反对自己用手机,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