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黄河文化有哪些内容( 二 )


黄河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黄河文化从时间上看 , 历经数千年 , 绵远悠久;从空间上看 , 横跨数千公里 , 壮阔宏大;从内涵上看 , 包罗万象 , 博大精深 。黄河文化有连续性、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征 。
黄河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 , 源远流长 , 延绵不绝 。在世界四大“大河文明”中 , 只有黄河文化不曾断流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 其文化序列一直没有中断 ,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 , 到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 , 一直进入夏商周时代 , 谱系连贯 , 一脉相承 。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一直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 在文明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 中华文化的发展主线一直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之间的碰撞、交争、互通、融合 。黄河文化正是靠自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强大力量 , 实现与异域文化之间的融合 , 终能传承赓续、不曾断绝 。
黄河文化具有根源性的特征 , 她是木之根本 , 水之渊薮 。中华文明发祥于斯 , 中华民族发源于斯 , 中华元典文化发轫于斯 。黄河首先是一条文化之河 , 正是基于黄河母亲的哺育、黄淮大平原的承载 , 在中国诸多区域文化中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率先进入文明社会 。在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中 ,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原始文化一脉相承;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青铜器等要素文明闪烁;夏、商、周三代文明薪火相传;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中华元典文化交相辉映;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佛教文化代有芳华;夸父追日、河图洛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 隐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人文始祖、姓氏根亲、历史名人 , 搏动着中华民族蓬勃血脉;汉赋、唐诗、宋词 , 书写了不尽文学华章 。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华文明元素 , 其根源均深植于黄河文化之中 。
黄河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 , 她是黄钟大吕 , 风华绝代 。古史传说时代的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阳城 , 夏、商、周三代亦均居于河洛之间 , 可以说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 , 在中华文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主流地位 , 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北宋及此前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 , 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相继成为都城 , 这一时期历代都城一直在黄河沿线的横轴上左右移动 , 黄河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势 。政治文明决定了国家的治乱兴衰 , 宗法观念奠定了超稳定的社会基础 , 礼乐制度规定了社会各阶层的位次秩序 , 儒家思想指导了人们的行为规范 。黄河文化彰显的是一种国家文化 。
黄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 她海纳百川 , 有容乃大 。黄河文化以其博大的气势 , 宽广的心胸 , 融汇外来 , 吞吐万有 , 形成一个富于包容性的开放系统 。一方面 , 她南与长江文化长期相向而行 , 互相碰撞、相互吸纳 , 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明要素 , 并最终进入文明社会 , 形成文明国家;北与草原文化长期碰撞、相互融合 , 不断融入新鲜血液 , 纳入新生基因 , 丰富中华文明 。另一方面 , 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与西方文化互通有无 , 与东南亚各国广泛交流 , 向外传播中华文明 , 向内输入域外文明成果 。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的中华民族 , 丰富多彩、像黄河水长流不息的中华文明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 黄河文化因与周边文化和异域文化和谐共生、互通有无 , 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 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主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