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教育的本质:做事先做人,人格培养远比知识技能重要( 三 )


比如 , 书香门第的孩子 , 从小接触到的就有看不完的书籍 。 耳濡目染 , 长大后 , 孩子也必定是喜欢读书之人 。
如果家里是开公司、办工厂的老板 , 孩子从小听见和看见的都是和生产经营有关的事情 。 长大后 , 必定是搞经营的一把好手 。
如果 , 父母下班后不是玩游戏 , 就是抱着手机看 。 而要让孩子坐在那里专心看书、学习 , 显然孩子是做不到的 。 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正在玩的游戏和手机会更有意思、也更具有吸引力 。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 , 父母就要先做好榜样:自己要喜欢看书 , 才能吸引孩子跟着一起读书 。
如果想要孩子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 , 父母说话、做事就不能太随意 , 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爆粗口 。
想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 , 作为家长首先要去关心自己的长辈 , 用行动去陪伴、照顾老人 。 孩子会看在眼里 , 记在心里 。 等到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 , 孩子才会有所作为 。
《傅雷家书》教育的本质:做事先做人,人格培养远比知识技能重要
文章图片
其实 ,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 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 。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 , 什么都不懂 。 等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时 , 想要再纠正过来就费劲了 。
事实上 , 家庭就是一台复印机 , 父母是原件 , 孩子是复印件 。
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 , 一定要回到原件上去找原因 。 因为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如果老师失职了 , 就别怪孩子行为上出现了偏差 。
有人说:三流父母做保姆 , 二流父母做教练 , 一流父母做榜样 。
现在 , 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是在尽保姆的责任 , 让孩子吃饱、穿暖 , 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切难题 。 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有一个好成绩就行 。 其他方面 , 完全不用孩子操心 。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 , 即使已经成年 , 依然是衣服不会洗、饭不会做 , 起床不叠被、不收拾房间 。 自己的事情都不愿意做 , 就别指望他们会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 。
《傅雷家书》教育的本质:做事先做人,人格培养远比知识技能重要
文章图片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 往往都是不愿独立、不喜欢工作 , 就想宅在家里 , 继续让父母伺候着 , 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寄生虫般的生活 。
这些孩子身上都一个通病:怕苦怕累、精神懒惰 , 只想挣大钱 , 但又不想付出 。 最后变成长不大的巨婴 , 成为啃老一族 。
面对这样的孩子 , 怨不得别人 。 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 , 责任主要还在父母身上 。 当年 , 父母下不了狠心:怕孩子遭罪、怕孩子吃苦受累 , 一切都替孩子担着、扛着 , 结果 , 废材就这样养成了 。
正如马伯庸所说:“一个家族的传承 , 它看不见 , 摸不到 , 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 , 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 ”
所以 , 父母只有做最好的自己 , 才能培养出最好的孩子 。
《傅雷家书》教育的本质:做事先做人,人格培养远比知识技能重要
文章图片
写在最后:
《傅雷家书》曾获中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 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 时至今日 , 这本书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 , 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
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 无论学生还是家长 , 都值得一读 。
傅雷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是:先做人、后成“家” 。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 , 不是空唠叨 , 也不是莫名其妙的闲聊 , 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