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潜意识”( 二 )


5. 好奇: 成年人要有好奇心,互相提问讨论并常常带孩子观察事物、探索世界、认识万物,这会使孩子遇事都要看看、摸摸、问问,培养起发现和思考的潜意识 。
6. 热情: 父母们待人热情、对事热情、交友好客、为工作忙碌,也能够见孩子热情好客、结交朋友,认真做事的潜意识 。
7. 专注: 父母做事认真专注的神情,会给孩子深刻的印象 。专注的神情是很能打动人的,居里夫人曾说,她小时候天天看到父亲小心翼翼从柜子里取出实验器皿,不声不响做里化实验,做完以后又认认真真擦洗器皿,然后把它们整齐地放入柜内……就是这些神情和举动打下了她热爱实验物理学的基础 。

8. 爱书: 掌握视觉语言工具识字阅读,并用它来进行思维,获取知识,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父母家长们一定要爱书、还要带孩子去买书,并建立孩子的藏书柜……这样,书就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终生受益 。(从目前社会的普遍情形来看,我们呼吁“关闭电视,打开生活和图书”!)
9. 勇敢: 在孩子面前成年人应表现得非常勇敢,如不怕寒冷,坚持锻炼;不怕病痛、吃药和打针;不怕小虫,不怕黑暗和鬼怪;不怕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等 。父母那种坚强的行为和表情都能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成为孩子的胆量与自信 。
10. 创造: 父母、幼师和其他亲人要经常动手做试验,例如吹肥皂泡,怎样吹得更大,飘得更高;作风筝如何更美,飞得更远;种庄稼如何使它更繁茂、果实更多;投球如何投得更准,命中率更高;折纸飞机,如何折得更形象更美好;房间怎么布置就显得更美更有条理,……让创造进入家庭和幼儿的生活,在他的潜意识中生根,那么孩子一生都爱创造,事事都愿创新,我国的民族性格中最需要这样的品质 。

二、构建“潜意识板块”,给孩子心理营养素的8大原则
我们提倡给孩子的心理营养应相当广泛、丰富、精美、有趣、能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接受影响;又能发展有意注意,激发起心理的“食欲”——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家庭和幼师给孩子的影响都是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哺育孩子的亲人们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去影响孩子,使孩子群体的心理发展多彩多姿,各不一样,已形成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专长倾向 。

1. 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他有趣、有益的精神生活,越丰富越好,不让孩子与无聊、懒散和吵闹相伴 。
2. 在激发孩子兴趣的前提下,早期教育部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不求甚解;随生活游戏而教,也不必有固定的课堂模式 。
3. 给孩子的种种精神产品,应当是久经考验的人类文明的精品,而决不是随意粗制滥造的东西 。如音乐要明渠、名歌;棋类要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故事是中外的经典故事;识字是优美的书法或印刷作品等等,不能写不像样的大字块教孩子读 。
4. 能给孩子真实的生活感受,就不要满足于枯燥的玩具,虚构的游戏去代替;不要满足于孩子不吵闹地在枯燥玩具和老一套游戏中消磨孩子最宝贵的光阴 。
5. 能在孩子日常生活游戏中接触的事物,决不进入婴幼园的课堂去传授;孩子们有组织有准备的活动课堂,应当展现生活中难以接触的新鲜事物,特别要多带孩子动手、动脑、制作、创造 。
6. 孩子们生活、学习环境的丰富,精美的布置和不断更新,就是立体化的早教,同样是构建他们“潜意识板块”的重要内容,要重视环境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