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见闻:严峻生活精彩演习( 三 )





关?
理财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 。美国学校也重视“钱”的教育,认为这是把孩子从“象牙塔”上“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 。我儿子的学校里还举办过几次相关的模拟社会活动 。
一次是同学们自由组合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同学、老师间做生意,看谁能赚更多的钱 。这个活动前后搞了一个月,孩子们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筹资金 。
有些五花八门的公司,根本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原型 。比如,有个公司的产品是用糖果饼干“组装”成一棵“小树”,每棵叫价五美元 。这个公司靠“生产”社会上没有的、新奇的“产品”来取胜 。
另一次活动是学校让几个班的孩子组成一个“工贸”性质的公司 。孩子们各有自己的角色,有当工人的,有当设计人员的,有当管理人员的 。公司内部用假钱流通,把个人的工作角色同报酬联系起来 。儿子是个设计师,属于动脑一族,才干了没几天,他就发现公司“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动手的,不如动脑的;动脑的,不如动嘴的(领导) 。
还有一次,是举办真正的“拍卖会”,学生以自己的成绩换算成拍卖的资金,拍卖物都是孩子联系各个赞助公司得来的 。儿子同一个同学“斗智斗勇”,最后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电子游戏卡 。
美国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很注意让孩子们学习社会上的“生存竞争”的技巧,以让孩子看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一面 。这样,有关“钱”的教育也就随之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即把“赚钱”的行为演义得更贴近生活了 。
玩具和“性教育”
“性”本来不是洪水猛兽;没有“性教育”,“性”才成为洪水猛兽 。
在“性”教育上,美国的学校常常有些惊人的举动,令我这个教育研究者叹为观止 。
玲玲是我朋友的独生女,在美国上中学 。
有一天,玲玲从学校抱回一个头发金黄,眼睛碧蓝,货真价实的“洋娃娃” 。而且,假娃娃拥有真娃娃的整套装备:从睡篮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应俱全 。
一开始,朋友觉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么学校还让学生玩娃娃?没过几个小时,我的朋友就发现:这个娃娃可真不是个“好玩”的玩意儿 。它的体内装有电脑程序,每过几个小时,娃娃就会放声大哭,原因有两个,一是饿了,二是要换尿布了 。要娃娃“停止哭闹”,必须马上行动,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饿,就要把奶瓶放进嘴里;如果是尿布“脏”了,就得换上“干净”的尿布 。
如果当“妈妈”的想偷点懒,娃娃就会哭个不停 。即使是半夜,娃娃也还是按照预订的设置三番五次地“哭闹” 。
做父亲的自认为对电脑很在行,为了让玲玲能睡个好觉,想改变一下娃娃的程序 。谁知

1 234
由小朋友来家玩看韩国礼貌教育
碰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育儿法



,拿着娃娃上上下下地研究了半天,仍不得要领 。娃娃到时还是照闹无误,搅得全家“猫”犬不宁(美国人不养鸡) 。做母亲的只得建议把娃娃放到车库或地下室去,即使“闹”也听不到 。但玲玲说:“那是虐待儿童 。娃娃哭闹了多少次,多少次得到了妥善处理,多少次被虐待,娃娃体内的电脑都有记录 。如果被虐待多了,娃娃还会休克甚至死亡!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个“娃娃”闹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