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日本毒奶粉事件:1年内130名婴儿夭折( 二 )




为了调节矛盾 , 日本政府厚生省挑选了几位专家 , 成立了一个貌似持公允立场的第三方调查组织“西泽委员会”和负责赔偿问题的“五人委员会” , 它们的经费是由日本乳制品协会支付的 。经过“调查” , “西泽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致表示 , 此次中毒事件不必担心后遗症的影响 , 现在还在治疗的患者与砒霜无关 , 是其他疾病导致的 。
而“五人委员会”拿出的赔偿方案 , 还不及“全协”方案的零头:所有死亡者一律赔偿25万日元 , 生存者一律赔偿1万日元 。


这份明显偏向大企业的裁决当然令受害者家长们不满 , 1956年1月 , 在“全协”再三要求下 , 森永公司同意再次给受害婴儿体检 , 但只能到其指定的医院做检查 。结果可想而知 。“全协”被迫解散 , 负责人冈崎哲夫新成立了一个“冈山县森永奶粉中毒儿童守护会” , 继续为受害儿童奔走 。也许谁都想不到 , 这将是一场长达10余年的艰难历程 。


“日本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是"发展主义"主导下的结果 。”长期从事日本食品安全研究的香港大学学者潘杰说 , 日本在战后整个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发展主义” 。
1945年到1970年可以算第一个时期 ,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就是“产业优先” , 发展重型的化学工业 , 这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 。同时 ,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 , 农村大量土地流失 , 变成了企业用地 , 人口向城市集中 。
“一列火车一列火车拉着劳动力去城里工作” , 这就需要更多的食品供给 , 因此要发展工业化、化学化的农业这也意味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难以避免 。


如果列举出当时日本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 。这将是一份长长的清单 。除了森永事件 , 日本50年代由于含镉稻米引发的“痛痛病”、含汞鱼贝导致的“水俣病”世界闻名 , 60年代的米糠油事件给无数家庭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而对于森永这样的大企业 , 当时的政府往往采取偏袒的态度 。

在这种环境下 , 民间力量的觉醒 , 成为日本走出食品安全困境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