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结 双鱼结的寓意

春节,是源起于中国的风俗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祈望平安、团圆的情感诉求 。过春节,一顿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上又怎能少了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剪窗花、挂中国结、张灯结彩等等活动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项目,而饺子、春联、鞭炮、剪纸、中国结、灯笼等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它们已经成了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融化到了中国人的春节情感之中 。

双鱼结 双鱼结的寓意

文章插图
这些物件出现的时间或早或晚,但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妨一起走进历史深处,探寻一下它们的起源吧:
饺子
【双鱼结 双鱼结的寓意】饺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它制作方法简单,皮薄馅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过年吃饺子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的习俗 。据说饺子是我国东汉末年的神医张仲景发明的 。当时灾害不断,又恰逢寒冬,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张仲景把草药煮好,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煮熟后分给病人 。他从冬至开始舍药,一直延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为了庆祝新年,也为了庆祝耳朵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来纪念张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日常常见的食品 。(详见故事频道文章:饺子:最早是治病良药)
好吃不过饺子(网络图)
春联
要说春联,首先得说桃符,桃符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 。为了驱鬼压邪,期盼来年有好收成,那时每逢过年,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上悬挂两块桃符 。桃符是大小不等的木块,用木质极硬也象征吉祥的桃木制成,制成后,工匠们再用工具在桃符上刻上“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据说他们都是专驱鬼魔的神仙 。后来,桃符得到了发展,人们不再局限在桃符上刻这两位神仙的名字,渐渐地开始把自己对来年的期望刻在桃符上,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见臣子们写的桃符都是陈词滥调,不太满意,就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大字 。由于当时已近除夕,没有时间再刻到桃符上,孟昶开创性地让人把纸贴在了宫门上,并赐名“春联” 。后来此举推广到民间,就有了我们现在的春联 。(详见故事频道文章:文艺皇帝御笔写春联,传承千年)
春联福字贴起来(网络图)
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一诗描绘过年时的场景,是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提到鞭炮的诗歌,同时还提到对联 。两千多年前,当时的人们认为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 。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 。由于是竹子爆裂发声,因此叫“爆竹” 。后来人们也借此寄托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唐初火药发明以后,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
放鞭炮是孩子过年乐趣的组成部分(资料图)
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纯装饰用的艺术品,大概在西周就出现了,当然那时候剪纸用的材料不是纸,而是皮革、锦帛、金箔,甚至有树叶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的故事 。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物里就有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等实物,都与剪纸同出一撤,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汉代纸的发明促成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宋代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增大,逐渐成为节日增添喜庆的一种装饰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