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的 困局与破局

作者: 邓勇
[ “互联网+上门血液采集”是“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慢性病高发、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国情下具有实际价值 。但是目前该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些市场因素、安全风险问题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但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法律法规的健全,医疗信息复合型人才的增加,整个远程医疗体系的完善,该种模式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
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同意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附件《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调,联席会议应当协调制定数字化转型、促进大数据发展、“互联网+”行动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规划和政策,组织提出并督促落实数字经济发展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制度、机制、标准规范等建设 。文件再次释放出对“互联网+医疗”的利好信号 。
“互联网+”风潮中,许多传统医疗服务开始与互联网结合,旨在提供更加便利、高质量的服务 。其中“互联网+护理服务”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而“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就是其中一个典例,“传统护理”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改进传统血液检验的流程、提高就医效率,并对疫情过后的检验机构业务转型、未来的就医方式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
“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的出现
2019年2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对已经存在的“网约护士”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应当“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并要求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 。通过该轮“筛选”之后,“医护到家”“金牌护士”“护士帮”“鸿华医疗”“邻家护理”等服务机构、产品逐渐稳固、扩宽市场,走进公众生活 。
其中便有“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服务”,即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血液采样服务 。因其模式与网约车服务领域的滴滴打车类似,市场上也称“互联网+上门采血”服务为“滴滴采血” 。
【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的 困局与破局】与其他“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同,“互联网+上门采血”出现远早于2019年 。“X健康”APP早在2015年就为上海等城市提供上门体检服务 。201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一家专注于上门抽血送检服务的初创公司Iggbo则在一年内分别完成了6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与1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同时不乏互联网公司进驻医学检验的案例:迪安诊断2021年报显示,to C事业部已经开设居家自采、采血点采血套餐、线上检验科开单三类产品,在国内开设采血点超500家 。
经过发展,“互联网+上门血液采样服务”较为普遍的流程为:首先进行网上申请 。患者在平台上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后,即可进入服务流程选择血常规检查服务申请 。
其次是护前首诊 。医疗机构、服务机构在接到用户申请后提供服务前,应由医生对申请者进行首诊 。由医生对其疾病情况、健康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经评估认为可以提供血常规检查护理服务的,可签订格式化服务协议,下达护理服务医嘱,并派出具备相应资质的护士提供相关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