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小策:徘徊于虚实之间

在无数人挤破头想拍好短视频之时,张策却在努力摘掉“短视频导演”的帽子 。
在他看来,短视频就像用面包夹上一块炸鸡,“观众饱了,我赚到了钱,OK,拜拜 。没有人在乎你的汉堡是怎么样,所以它需要在几秒内把观众吸引住,用最直观、最暴力的方式来获得流量 。”
可“汉堡”终究只是“汉堡”,如果想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拍长片、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每一位视频创作者更高一级的追求,尤其是当张策还特别想努力成为“导演张策”时,这条路几乎是必行的 。

导演小策:徘徊于虚实之间

文章插图
回顾张策从宣布“朱一旦”分家以来的创作历程,其经历了拍摄《马小策梦游江湖》的低谷期后,终究凭借“广场往事”系列在B站名声大噪,片中的大妈们也被观众戏称为“策女郎”,各自在B站开了个人账号,拥粉数量可观 。
但“广场宇宙”会成为张策创作的终局吗?他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今年2月的一次专访中,他笃定地说自己“梦想肯定是去拍长片 。”但接踵而至的,却是植根于他脑海中更深层的困惑:拍长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一个片子要拍成90分钟而不是60分钟?
这一困惑在与贾樟柯的对谈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张策将《让子弹飞》里的姜文比作短视频平台,将姜文给老百姓发的枪比作手机,向贾樟柯“开了炮”:“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子弹’,平台与用户互相占用对方时间,导致短视频很大可能会侵吞掉原本的电影市场 。”
张策并没有等来贾樟柯正面回复的答案,但他无疑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无论是自己曾经的成名之作“朱一旦系列”,还是自己如今的得意之作“广场舞系列”,其中都掺杂或沿用了经典电影的风格和镜头语言,甚至是配乐 。
尤其在“广场舞系列”中,“致敬”经典电影桥段的镜头不在少数 。
也因如此,如果说短视频是看上去更“务虚”的一端,那么电影无疑是张策所向往的“务实”的另一端 。靠着借鉴众多经典电影中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张策在这虚实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留地” 。
的确,借助电影式的表达无疑能让短视频创作“更上一层楼”,但在更大野心的驱使下,商业化的矛盾与能力项的局限开始凸显,在短视频与电影间摇摆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
抛开高播放量以外,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张策的创作脉络与其视频的行业定位?或许得从“朱一旦系列”说起 。
01
“务虚”的终点:成为算法机器的养分
在与朱一旦分家1年8个月后,数据证明了张策的离开并非双输,而是朱一旦IP单方面的瓦解 。
“瓦解”不仅体现在播放、互动量的持续下滑,还体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断更和产出不稳定 。团队也曾有心想借热点话题再造爆款,但缺了张策的朱一旦无力再造如《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那样的爆款 。
有观点认为“配音”的缺失是朱一旦视频数据持续走低的原因,视频“没内味儿了” 。这的确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以“黑色幽默”为主的内容风格很难再找到与张策同等水平的编剧 。
张策曾在采访中表达自己对短视频算法的认知:“他们有足够的资金雇世界上最顶尖的人给他们来做这一套算法,我们的克制力是微不足道的 。”而在算法之下,张策眼中的“朱一旦系列”视频各个组成部分都能够被模板化 。
这套模板被张策总结为:开头要抓人、发展要迅速并加入催化剂、高潮有质量、结尾要勾人 。
开头如何抓人?张策曾举了一个例子,“被一个二流子撞到,并被他辱骂,我想了想,赶紧道歉,并转给他1000块钱……”被二流子撞到却被辱骂,“我”却赶紧道歉赔钱,这在张策看来构成了观众之所以会观看视频的全部“视觉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