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重构业务流程 提升服务质效( 三 )


数据安全不容忽视
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 安全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数据安全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能“走多远”和“走多稳”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 , 监管部门正密切关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风险 , 尤其是业务战略风险、模型算法风险、数据安全风险 。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 , 监管部门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高峰认为 , 银行基于数据资产和数据化技术开展金融创新 , 前提是构建从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和销毁等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能力 。
今年5月19日 , 银保监会就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数据质量责任 , 强调数据安全保护 。银保监会在今年初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到 , 将数字化转型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 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 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 。强化安全访问控制和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管理 , 加强对外合作中的数据安全管理 。关注外部数据源合规风险 , 明确数据权属关系 , 加强数据安全技术保护等 。
当前 ,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愿望较为迫切 , 但与大型银行相比 , 其数据安全防控能力明显不足 。对此 , 银保监会正推动大型银行加快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 , 支持不同规模、禀赋的金融机构建立与经营特点相匹配、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据介绍 , 大型银行近年来对外输出相关风控产品服务和工具取得了一定成效 , 相关产品已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个业务领域 。
从监管角度来说 ,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于数字金融的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风险 , 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技术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认为 , 数字金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 才能增强金融消费者和居民消费者的安全感 。要充分保障数据主体的隐私安全 , 坚决防止运用技术优势和数字优势搞算法提升、大数据杀熟等 。
【高质量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重构业务流程 提升服务质效】王兆星建议 , 当前应加快完善数字金融法治体系并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 , 同时要牢牢守住风险安全底线 , 防止以创新的名义突破监管规则 。“在监管模式方面 , 加快探索适合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新监管模式 , 使数字金融能够纳入整个金融监管中 , 同时提高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