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喂奶方式让孩子形成不同心理素质( 二 )


急躁内疚的童童 钟女士的儿子童童每天也有等待,每天的等待也有结果,但他接受的是妈妈严厉的帮助,不是温柔的帮助,所以他体验的规律是:自己的哭声越大、妈妈的吵声更大;妈妈的吵声越大,自己的哭声更大,最后终于解决了生活问题 。快速的声频导致快速的心跳,快速的心跳导致急躁的情绪,再加上妈妈的批评说明都是自己的错误惹的祸,所以这种行为方式很容易锻造急躁内疚的心理素质 。因此,同样是帮助孩子,妈妈最好还是提供温柔的帮助,而不是厉声厉色的帮助 。
怀疑退缩的雯雯 稳定的行为模式形成相应稳定的心理素质,忽冷忽热的态度、时而出现时而不出现的结果让雯雯难以把握外界环境的变化规律,因此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安全感,反而总是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拿不准自己是否有必要再努力,所以这样的喂养方式容易产生怀疑退缩的心理素质 。
讲给妈妈听的养育要领
心理素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心理素质适宜于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领域 。但是总的来说,追求完美型的孩子心理要求比较高,心理压力比较大;急躁内疚型的孩子容易自责,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怀疑退缩型的孩子不自信,缺乏主动性;积极乐观型的孩子比较阳光,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比较和谐 。若孩子个性积极乐观,妈妈会觉得很舒心、很享受,而养育积极乐观宝宝的要领是积极应答而不立即满足 。
1岁以内的孩子属于感觉型、冲动型的,他有什么要求不会用语言表达,通常就用哭声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渴望妈妈关注和爱的需求,而在成人文化里,哭声是难过、痛苦的信号,怎么能让孩子难过、痛苦呢?妈妈就在身边,随时都能响应孩子的呼唤,于是孩子的哭声越少就越增加妈妈的成就感,一年多以后,妈妈就纳闷了,宝宝怎么那么缺乏耐心、那么不擅长等待呢?怎么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呢?其实孩子天生未必这个脾气,主要是因为妈妈一直就在“培养”孩子的急脾气 。
如果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孩子的耐心和脾气就会锻炼得好多了 。杨女士是在无意识中采用延迟满足的喂养方式,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经常有意采用这种方式 。当孩子用哭声召唤吃奶的时候,妈妈远远地用声音答应着:“妈妈就来了——”妈妈“提提塔塔——提提塔塔——”的碎步告诉孩子妈妈马上就到,到了之后妈妈拿着奶瓶再跟孩子聊两句:“宝宝饿了,该吃奶了!”“宝宝吃奶,白白胖胖 。”这样可以拖延几秒钟以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而且简短的哭也锻炼孩子的肺活量 。二话不说、立即满足是充满爱心但缺乏教育用心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