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一位美国教授和928个中国自闭症家庭完成了一场试验( 二 )


刚开始接触时 , 晨曦妈妈15分钟的视频 , 在华又佳看来只是完成任务一般 , 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互动 , 干预结果收效甚微 。
华又佳指出很多问题 , 比如目标不明确 , 想一出是一出;干预频次太低 , 一天就两三回尝试;孩子做对没有赞美、奖励;互动过程孩子感觉不到兴趣;等等 。
围绕这些问题 , 华又佳给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 说得最多的是要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 然后融入教学目标 。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 晨曦妈妈说 。 以前 , 她巴不得一上来就授课 , 宝宝还在玩玩具的时候 , 就开始下指令 。 “晨晨 , 你把垃圾捡起来” , 其实那时候宝宝玩得高高兴兴 , 根本没有注意她 , 自然也就不会听了 。
不同家庭收到的建议各有差异
。 小毛妈妈忧虑孩子没有兴趣和她交流 , 哪怕一起玩玩具都不乐意 , 华又佳建议围绕玩具要多想一些玩法 , 不要搞得很无趣 。 恩恩妈妈发愁安坐问题 , 收到的建议是多使用合适的奖励性物品、多寻找宝宝的兴趣点 。
刚刚,一位美国教授和928个中国自闭症家庭完成了一场试验
文章图片
不同孩子和家长特点不同 , 督课老师们给出的建议各有针对性
刚刚,一位美国教授和928个中国自闭症家庭完成了一场试验
文章图片
刚刚,一位美国教授和928个中国自闭症家庭完成了一场试验
文章图片
妈妈调整方法
宝宝飞速进步
根据督课老师的建议 , 妈妈们各自寻找自己的方法 。
小毛妈妈在华又佳帮助下大开脑洞 , 看到玩具就开始想怎么玩 , 不像之前那样呆板 , 孩子开始愿意主动找她玩 , “我和孩子终于不再是两个星球的人” 。
恩恩妈妈使用了强化物 , 一周后宝宝可以安坐一两分钟 , 又找来哥哥们一起陪着玩 , 宝宝竟然可以坐十几分钟 。 恩恩妈妈说:“我和孩子都成长了许多 , 小孩最大的进步是从一开始的跑来跑去到现在可以坐桌面互动十几分钟 , 而我自己最大的收获便是对居家干预充满信心” 。
而晨曦妈妈在两个宝宝身上分别找到了针对性的兴趣点 , “晨晨喜欢车轮转圈 , 那我就抓住这个点和他互动 , 而曦曦听到我唱歌就会笑 , 所以我一边唱儿歌一边教他” 。
过年期间 , 曦曦的语言有了飞速发展 , 之前只会叫妈妈和念数字串“123456” , 现在出现大量新词汇 , “爸爸妈妈 , 爷爷奶奶 , 外公外婆 , 哥哥姐姐 , 弟弟妹妹”一大串 , 妈妈叫他曦宝贝 , 他也会说曦宝贝;还学会了好几首儿歌 , 《世上只有妈妈好》、《小白兔》、《拔萝卜》等等 , “我们互动多的是《小白兔》 , 我唱:小白兔 , 他马上唱:白又白 , 我接:两只耳朵 , 他笑咪咪地看着我说:竖起来” 。
晨晨的语言虽然不多 , 但操作模仿也越来越好 , 爸爸教过一次的磁力片拼图 , 他就模仿出来了 。
刚刚,一位美国教授和928个中国自闭症家庭完成了一场试验
文章图片
图源/晨曦妈
宝宝对挨打条件反射
但妈妈已经不一样了
不知不觉中晨曦妈妈的心态有了很大变化 , 以前觉得自己孤立无援;觉得孩子们太蠢 , 一件小事教十几二十遍都不会 。 而现在 , 感觉
找到了“队友”
, 像小谷粒计划里的老师们 , 还有群里的家长 , 不再是孤军奋战;她也开始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 会赞美孩子 , 没有那么焦急的让他们必须学会什么 , “一天教不会就两天 , 两天不会就十天 , 跟孩子开心的互动 , 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
刚刚,一位美国教授和928个中国自闭症家庭完成了一场试验